|
同聲傳譯服務 同聲傳譯,簡稱同傳(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),又稱同聲翻譯、同步口譯。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,不停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。同聲傳譯的*優(yōu)點在于效率高,可以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(fā)言,不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路,有利于聽眾對發(fā)言全文的通篇理解。同聲傳譯是當今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,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(yè)性,通常用于正式的國際會議,因此對譯員素質要求非常高。目前,世界上 95% 的國際會議采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。 幾乎所有正式的國際多語言會議以及國際組織(如聯合國和歐盟)都采用了同傳作為標準口譯模式。特點是講者連續(xù)不斷地發(fā)言,而譯者是邊聽邊譯,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三至四秒,最多達到十多秒。譯者僅利用講者兩句之間稍歇的空隙完成翻譯工作。
同聲傳譯是一種受時間嚴格限制難度極高的語際轉換活動,它要求譯員在聽辨源語言講話的同時,借助已有的主題知識,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對源語言信息的預測、理解、記憶和轉換,同時要對目標語言進行監(jiān)聽、組織、修正和表達,說出目標語言的譯文。 在各種國際會議上,同傳譯員需要以“閃電般的思維”和高超的語言技巧,成功克服多重任務間的交織和干擾,因此容易給大腦造成能量短缺或注意力分配困難。 根據 AIIC(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)的規(guī)定,同傳譯員只要翻譯出演講者內容的80%就已經算是合格了(90 %~100 %的“同傳”幾乎是不可能的)。很多人平時講話速度非常快,演講時又往往只顧及自己的演講內容,甚至還會摻雜各地的口音乃至方言,同傳譯員只好調動自己的一切知識儲備和經驗來全力以赴。能有意放慢速度來照顧同傳譯員的演講者畢竟不是太多,這就對從業(yè)者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。
同聲傳譯的工作形式 在會議進行的時候,同聲傳譯員會坐在隔音的狹小房間(俗稱“箱子”)內,使用專業(yè)的設備,將其從耳機中聽到的內容同步口譯為目標語言,并通過話筒輸出。需要同聲傳譯服務的與會者,可以通過接收裝置,調整到自己需要的語言頻道,從耳機中獲得翻譯的信息。 聯合國官方正式使用的語言只有6種,分別為阿拉伯語、漢語、英語、法語、俄語和西班牙語。聯合國大會會堂和各個會議廳都配有同聲傳譯。每個語種都有一個工作室,6種語言共有6個“箱子”,每個“箱子”里通常坐著3位譯員。
淺談怎樣成為*同傳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*的同聲翻譯人員呢?鵬鼎觀點認為:培養(yǎng)一個合格的同聲翻譯者需要大量的培訓以及翻譯技巧的實踐,要有深厚外語和漢語的語言功底,還要具備無障礙的語言表達能力,只有牢固掌握母語和外語,才能在兩種語言間游刃有余。這些都需要平時長時間的積累。良好的教育背景亦是基本素質要求,成為同聲翻譯人才,就要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,不斷強化和豐富自己視野,不斷地培訓讓自己見多識廣。 同傳翻譯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,所以往往需要師傅領進門,功夫在個人。有了好的老師還不夠,學習者還需要進行持續(xù)的、艱苦的練習(不斷提高自己的雙語水平、知識面和翻譯技巧等等)。另外,團隊合作在這個行業(yè)中也非常重要,某一具體任務的同傳團隊成員應該互相幫助。初入這一行當的新人更是需要經驗豐富譯員的幫助。仲教授說,解決這些基本的素質關,在加上自己較高的教育背景、語言培訓背景、人際關系背景,才有可能成為同聲傳譯業(yè)內的一位*人才。
|